书法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官方修帖工程,第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,他广收王羲之法帖并明宫廷书家摹刻钩填和集帖,《十七帖》便是此时完成,《圣教序》也是他在位时间开始编集。第二次是宋太宗在位期间,他命王著将内府所藏的书法分门别类,完成了赫赫有名的《淳化阁帖》。第三次便是乾隆在位期间编修的《三希堂法帖》了。
图片
总得来说,影响力最大、水平最高的当属《淳化阁帖》了,它被誉为“丛帖之祖”,是书坛的“天字一号”文物,从上古仓颉到五代时期,共收历代书家103人、420帖,总字数超过15000字,囊括了3000年笔法之精华,堪称书法学习的“百科全书”了。
图片
《淳化阁帖》完成于北宋淳化三年(992年),一共10卷,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、第二、三、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、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、第六、七、八卷为王羲之法帖、第九、十卷为王献之法帖,十卷本展开后长度超过50米,可谓煌煌巨制。
图片
此作完成后,以澄心堂纸、李廷珪墨拓印后,并“赐宗室、大臣人一本。自此遇大臣进二府,辄墨本赐焉。后乃止不赐,故世尤贵之”。宋仁宗在位时期,宫内中失火,《淳化阁帖》“祖本”被毁。到了南宋绍兴十一年(1141年),“以御府所藏淳化旧帖刻板,置之国子监,其首尾与淳化阁本略无少异”,这便是“绍兴国子监本”。
图片
由于是宋刻宋拓,这一版本以“内容全、保存善、刻工精”著称。后来国子监本《淳化阁帖》流失海外,其中美国佛利尔·赛克勒美术馆收藏卷一至卷八和第十卷,上海图书馆收藏第九卷。启功先生极为珍视这件文物,曾说出“不见真本不瞑目”之语。
图片
从绍兴国子监本中,我们可以看到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种字体形成、发展与成熟的全过程,领略帝王(如汉章帝、晋武帝、梁武帝、齐高帝、唐太宗、唐高宗)、将相(如张华、索靖、张芝、钟繇、王导、谢安、谢玄、郗鉴、崔浩、魏徵、欧虞褚薛)以及二王不同风格的作品,做到魏晋笔法尽收笔端。
图片
“国子监”本《淳化阁帖》是当之无愧的国宝,上海图书馆斥巨资买回其中一部,便可当作“镇馆之宝”,更不必说十卷本了。目前市面上所见的“国子监本”全卷价格昂贵、复制技术也没有做到纤毫毕现。
图片
如今,我们与馆方多次沟通,以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2色复制技术,将“国子监本”全卷进行了复制,与原作别无二致,并由释文一一对应,便于您临摹和欣赏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